报告期内,俄乌冲突引发的能源危机加速了欧洲等主要国家和地区清洁能源的转型步伐,在节能减排低碳目标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全球层面的能源结构优化改革迫在眉睫。
美国高度重视能源发展,充分利用经济和法律等手段,为新能源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战略和政策保障,2022年 8月通过的《通胀削减法案》计划拨款约3700亿美元,用于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计划,重点补贴和扶持清洁能源制造业。欧盟2022年发布RE Power EU能源计划,该计划涉及未来五年内高达2100亿欧元(约合2210亿美元)投资规模,包括增加可再生能源和液化天然气进口,降低能源需求,从而达到减少对俄罗斯能源依赖、加快转向绿色能源目的。
除通过大量法规和政策支持本土新能源产业发展之外,美国、欧盟、印度等国家和地区还通过为本土企业减税和向进口产品增加关税等措施,加大培育本国(地区)新能源产业链制造能力。如,2022年 2月,美国将即将到期的光伏电池与组件保障措施(201条款)的关税措施延长4年;为确保充足的发电能力,美国宣布从2022年6月起豁免从越南、马来西亚、泰国和柬埔寨进口的光伏产品关税。同年4月,印度开始对进口太阳能组件征收40%的基本关税,对电池征收25%的基本关税。根据IEA发布的《太阳能光伏全球供应链》特别报告的统计数据,自2011年以来,仅针对太阳能光伏产品征收的反倾销、反补贴和进口税数量总计达113项,从2011年的仅1项进口税(巴西)增至2022年的16项关税和进口税(另有8项正在调查中)。
2022年6月,发改委与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推动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和调度运用的通知》,进一步明确新型储能市场定位,提升新型储能利用水平,引导行业健康发展。2024年1月,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印发《2024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提出持续巩固“电力稳定可靠、油气底线可保、煤炭压舱兜底、新能源高质量跃升”良好态势,持续推进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建设,深化油气市场体系改革,务实推进能源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全球能源治理。
光储逆变器分为光伏逆变器和储能逆变器,逆变器又称逆变电源,是将直流电能转变成交流电能的变流装置。其中,光伏逆变器指的是应用在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中的逆变器,是一种将太阳电池组件产生的直流电转换成频率可调节的交流电的电子设备,可以将转换后的交流电反馈回离网的电网或商用输电系统,能够优化太阳能光伏阵列的输出功率,确保电流和电压的稳定性。储能逆变器是连接于电池系统与电网之间的实现电能双向转换的设备,既可把蓄电池的直流电逆变成交流电,输送给电网使用,也可把电网的交流电整流为直流电,给蓄电池充电,具备电池系统的充放电过程调节和管理、电网的频率调整和功率平衡等多种功能。
随着可再生能源发电的不断发展,光储逆变器行业同样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一方面,得益于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广泛应用,逆变器作为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的核心部件,其市场需求持续旺盛,电动汽车、储能系统等新兴产业的崛起,也为逆变器行业提供了新的增长动力。另一方面,逆变器行业在技术层面,不断取得突破,高效能、高可靠性、智能化已成为逆变器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高效能逆变器能够有效降低能源损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高可靠性逆变器则能够确保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显著减少故障率;智能化逆变器则能够通过数据分析和远程监控,实现电力系统的智能化管理和优化升级。
太阳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等作为新能源领域的关键组成部分,在经历了多次市场和政策波动后,仍展现出持续的发展活力。光储逆变器在光伏发电系统、风力发电系统等新能源领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技术进步和创新是推动可再生能源发电行业向前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截至2023年11月底,我国光伏发电累计装机规模已达5.58亿千瓦,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达到14.5亿千瓦,占全国发电总装机超过50%,历史性超过火电装机,这标志着可再生能源发电逐渐由辅助能源向主力能源的转变。为应对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天然的间歇性和波动性,储能系统的整合成为保证电网稳定性的关键。在此过程中,光储逆变器在转换能量和协调储能系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逆变器应用技术升级对提高系统效率和稳定性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光储逆变器使用场景日趋复杂,带动技术发展的不断演变。储能逆变器和光伏逆变器在功能、应用和工作原理上有着明显的区别,根据应用需求和能源类型的不同,选择合适的逆变器设备能够充分发挥其功能和性能。十四五期间,大型风电光伏基地的建设是新能源发展的重中之重,“光伏+农业”、“光伏+渔业”以及海上光伏等多场景应用,成为落实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重要支撑,大型光伏应用场景呈日益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传统集中式逆变器需跨地块建设,系统成本升高、线损率加大、系统效率低等问题函待解决,兼具组串式与集中式逆变器双重优势的模块化逆变器应运而生。
受益于各国对新能源的推广,全球新型储能GW级市场持续增大,带动光储逆变器需求快速增加。2024年3月,国际电池市场研究机构SNE Research发布2023年全球电池出货量数据。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储能电池的出货量达185GWh,较2022年的121GWh出货量增长约53%。随着新型储能技术性能与成本的持续改善,加以新能源政策的大力支持,储能市场规模持续增长,光储逆变器需求随之攀升。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的逐步扩大,各国政府也愈发重视充电基础设施建设,陆续出台了系列充电桩相关政策。
2023年美国IRA税收抵免法案正式实施,将原来的充电设备税收抵免延长至2032年,同时对于个人住宅用途的税收抵免政策上限不变,仍为1000美金,针对商业用途的充电桩抵免上限从3万美金提升至10万美金;德国对于公共充电桩按照功率、电压进行不同级别补贴,要求比较细致,高于100kW直流充电点最高可补贴3万欧元,对于私人充电桩,房屋所有人、房屋承租人、住宅区开发商均可申请最高900欧元的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补贴;英国充电桩补贴分为居家、工作场所、住宅区等进行场景补贴,居家、工作场所的最高补贴为350英镑,住宅区临街补贴标准为6500英镑;荷兰公共桩可申请免税和折旧补贴,私人可申请在居住或工作地安装免费充电桩;瑞典公共桩补贴1.5万克朗,私人桩补贴1万克朗。
2023年6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30年,基本建成覆盖广泛、规模适度、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有力支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有效满足人民群众出行充电需求。2022年,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进一步提升电动汽车充电基础服务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提出到“十四五”末,我国电动汽车充电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形成适度超前、布局均衡、智能高效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能够满足超过 2000万辆电动汽车充电需求。此外,各地方政府也纷纷推出充电桩建设目标和补贴政策,例如,北京市提出到十四五时期末,力争全市充电桩总规模达到70万个,上海市提出到2025年,计划建成充电桩76万个,换电站300座,车桩比不高于2:1,广东省提出2024年全省计划新建公共充电站1312座、公共充电桩66,110个,计划新建超级充电站386座、超级充电终端735个。国家和地方政府政策的出台有利于充电桩行业保持快速增长。
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充电基础设施,尤其是充电桩已成为支撑该行业持续增长的关键组成部分。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也称为电动车充电站或电动汽车供电设备,是一种为电动汽车提供电能的装置,使电动汽车能够存储足够的电量以支持其运行。在新能源汽车生态系统中,充电桩不仅是连接电网和电动汽车的桥梁,也是实现智能电网、促进可再生能源利用、推动城市交通电气化转型的重要基础设施。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政策的支持,新能源汽车充电桩行业将持续快速发展,为促进全球能源转型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作出重要贡献。
充电桩产业在中国已经经历了十余年的发展,从早期的萌芽阶段逐步成长为一个高速增长的行业。2006年标志着中国充电桩行业的起点,深圳建立了第一座汽车充电站,为该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紧接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建设的国内第一个集中式充电站进一步推动了行业的发展,尽管在这个阶段充电桩的建设主要依赖于政府,社会企业资本还未线年,随着《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2015-2020年)》的出台,充电桩行业迎来了成长的早期阶段。该政策文件的发布吸引了部分社会资本的进入,充电桩行业开始正式具备社会资本属性,这一变化标志着行业从政府主导逐渐转向市场驱动的发展模式;2020年至今,充电桩行业进入了成长的关键期。在这个阶段,政府对充电桩的支持政策不断,尤其是2021年3月充电桩被纳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范畴,这一政策的实施极大地刺激了行业企业扩大产能和增加产量。如今,充电桩行业仍然处于成长的关键期,保有量也将持续实现高速增长。
中国充电桩行业作为新能源汽车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充电桩的需求与日俱增。在政府大量政策与补贴的驱动下,充电桩行业经历了一个快速建设和发展的过程。车桩比作为衡量充电设施配套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近年来维持在3:1上下,这一比例随着充电桩建设的加快而有所下降,反映出行业发展的积极态势。根据中国充电联盟数据,2023年全年,充电基础设施增量为338.6万台,新能源汽车销量949.5万辆,充电基础设施与新能源汽车继续快速增长。车桩增量比为2.8:1,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能够基本满足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这一数据显示,充电桩的建设速度正在逐步跟上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步伐,且距离实现更低车桩比的目标仍有巨大的成长空间。
中国充电桩行业的技术发展正处于快速变革期,未来的主流发展趋势凸显了行业对效率、便利性、成本及环保的高度重视。主要的技术发展趋势包括直流快充技术的优化、充电电压的提高、充电模块的大功率化和标准模块化发展,以及液冷散热系统的应用和去OBC化的趋势。
目前,里程焦虑仍是燃油车用户转向电动车用户的主要障碍。直流快充技术由于其快速充电的优势,正在逐步替代传统的交流慢充技术。与交流慢充相比,直流快充能够显著缩短充电时间,从而提高充电效率和用户体验。例如,通过直流快速充电桩充满一辆完全放电的纯电动车仅需20至90分钟,而交流充电桩需要8至10小时。未来,应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提升和快速充电的要求,为解决新能源汽车的大规模应用所面临的充电难、充电慢问题,大功率直流充电桩已成为刚性需求,将促进如功率器件硅基MOSFET、IGBT,甚至碳化硅、氮化镓等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的优化应用和液冷技术的普及,功率器件硬件及解决方案的不断进步,充电模块的不断改进,充电桩的充电速度也会不断提升,带动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进一步提升,最终反向驱动充电桩行业大放量。
新能源汽车作为实现节能减排、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已成为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坚持发展新能源汽车已成为我国的国家战略,同时也是全球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在全球范围内,多个国家地区纷纷出台支持政策,部分整车厂也发布停售燃油车计划,为新能源汽车全面替代燃油车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近年来,欧洲消费者的环保意识增强,同时欧洲各国加速向清洁能源转型,碳排放法规、新能源汽车购车补贴、减免税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等多项激励政策带动欧洲新能源汽车销量进入快速增长轨道。德国政府计划自2023年起实行的新能源补贴政策对于使用年限不超过12个月、总里程不超过1.5万公里、欧盟其他国家无补贴的二手车辆,纯电动汽车可获得5000欧元,混合动力汽车可获得3750欧元。
在美洲地区,尽管传统燃油车仍占据主导地位,但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势头迅猛,2024年有望再创新高,政府的支持政策、技术进步和消费者需求的提高将持续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2022年 8月,在美国总统拜登签署的《通胀削减法案(IRA)》中,2023年1月1日后,为消费者购买在美国组装的电动车提供补贴,满足本地化条件的电动汽车将获得税收抵免。同时,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在北美制造和组装的本地化价值百分比在50%以上,可以获得另一份税收抵免3750美元,此政策持续有效期为10年,即2022年12月31日至2032年12月31日。
根据国务院颁布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逐步降低传统燃油汽车在新车产销和汽车保有量中的占比,到2030年,当年新增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的交通工具比例达到40%左右。2023年1月,工信部等八部门发布《关于组织开展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工作的通知》,内容强调试点领域新增及更新车辆中新能源汽车比例要显著提高,其中城市公交、出租、环卫、邮政快递、城市物流配送领域力争达到80%;2023年6月,财政部、税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关于延续和优化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的公告,新能源免征购置税迎来四度延期;商务部办公厅也发布了《关于组织开展汽车促消费活动的通知》,新一轮的新能源车下乡政策实行。
在全球节能环保、汽车电动化和智能化、清洁能源持续替代传统化石能源等因素驱动下,汽车行业发生重大变革,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突飞猛进,替代传统燃油车的趋势日益明显。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对减少交通领域污染物排放、促进高质量碳达峰、降低石油进口依赖、支撑建设全球汽车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作用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进入全面市场化拓展期,市场占有率稳步提升。
一方面,国家和地方政府纷纷出台了相关政策,以鼓励新能源汽车的研发、生产和使用。例如购车补贴、免费停车、免费充电等优惠政策,以及对传统燃油汽车的限制措施,有效推动了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和用户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程度。政府还通过制定新能源汽车标准、推进电池回收等措施,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车技术不断成熟和突破,在续航里程、充电时间、电池寿命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同时,充电设施建设得到了加快推进,使得电动汽车的使用便利性和可靠性大大增强;新能源汽车的智能化水平也在逐渐提升,如自动驾驶、人机交互等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提升了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和便捷性。
此外,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汽车的需求和认知逐渐增加、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和对燃油消耗的限制使得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转向了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在技术上的不断创新和改进,使其在性能、舒适度、智能化等方面与传统燃油汽车相比呈现一定优势,进一步提高了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和购买意愿;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投入到新能源汽车领域,形成了从供应链到销售链的完整产业链条,进而推动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全面发展。
当前,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处在快速发展的阶段。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增长,销量949.5万辆,市场占有率31.6%,同比增长37.9%。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120.3万辆,同比增长77.6%,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过60%。此外,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测,2024年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1150万辆,继续保持稳中向好发展态势,呈现3%以上的增长。
自2021年来,我国汽车工业出海持续创新高,其中新能源汽车占比持续提升。2023年,我国汽车出口再创新高,新能源汽车成为拉动汽车产销量增长的重要力量。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分析, 2023年,汽车出口491万辆,同比增长57.9%,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120.3万辆,同比增长77.6%。
在当前的政策和市场条件下,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未来发展路径应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技术突破和创新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关键。当前新能源汽车在续航里程、充电速度、电池寿命等方面还存在不足,因此技术研究和创新十分必要。除此之外,轻量化技术、智能化系统等也将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性。
第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充电桩的布局、充电设施建设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并不完全匹配,未来需要加快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充电桩的覆盖密度。政府还可以将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服务进行统一化管理,一方面减少管理成本,另一方面方便用户使用。同时可以鼓励用户建立私人充电桩,节约社会资本。此外,还需要加大对新能源汽车充电技术的研究和投入,促进充电设施的标准化和智能化。
第三,政策支持与市场培育应同时进行。政府对新能源汽车的支持政策对于促进其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未来需要继续出台更加明确的政策,降低新能源汽车的购买成本,减少使用成本,提供更多的补贴政策和优惠措施,引导消费者更加青睐新能源汽车。同时,不断完善相关法规和标准,建立健全的市场监管机制,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促进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健康发展。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逐渐成熟,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将进一步增长,有望成为未来汽车行业的主要发展方向。同时,行业竞争的加剧也将促使企业加强创新和提升产品性能,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促进产业的良性、健康发展。
公司专注于电子制造行业,是一家集磁集成器件、电源类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依托模型化设计平台以磁性元器件生产为基础,以电源产品和车载磁性器件同步开发为特色,形成了性能更可靠、质量更稳定、技术更先进的产品线。公司坚持“尊重于生命,用心于产品”,配合客户开发能改善人们生活质量的电子产品,使生活更安全、更健康、更环保。致力于为民生电子产品、清洁能源、新能源汽车等创造更加清洁的美好未来的产品和促进改善人类生活质量的产品提供优质磁集成及电源解决方案。
从1996年公司成立起,我们就致力于以磁电转换技术为核心的相关磁性器件的研发和生产,为全球一流电气厂商提供磁集成器件解决方案,历经27年的积累与沉淀公司在立绕技术、磁组件技术、磁集成技术及全线自动化技术上位于行业头部。公司磁性器件产品按照功率大小分为特种变压器、磁性器件。
磁性器件产品包括:高频变压器、电感器、滤波器、电流互感器、灌封电感、PFC电感等多个系列。
公司自2014年通过IATF16949认证(原:TS16949)后正式进入车载磁性器件行业,依托技术研究院的研发优势,先后完成了车载模型设计和平台搭建,以七大产品组模型覆盖全元件及其部件的设计,构建具有自动化制造和关键工艺技术参数的分析能力,搭载黑盒实验程序和白盒分析能力,来确保产品在客户端既能满足车规级的品质及安全要求,又能达到工业级高集成、高自动化、小型化的产品特性。
公司目前车载磁性器件具体产品包括:BOOST电感、DCDC变压器、LC滤波器、LLC主变、PFC电感、磁屏蔽滤波器、辅源变压器、共模电感、集成件、滤波电感、驱动变压器、铜排EMI电感滤波器等多个系列。
公司依托模型化设计平台以磁性元器件生产为基础,以电源产品同步开发为特色,形成了性能更可靠、质量更稳定、技术更先进的产品线,公司电源产品在氮化镓快充系列产品、无线充电器、模式二充电控制器、大功率电源等多个品类中形成了完整的产品族系列和迭代产品技术储备。
公司电源类产品按照产品特性可分为电源适配器、充电器和定制电源,其中智能电源是定制电源产品系列中的技术含量高的产品。电源具体产品也包括:智能电源、氮化镓电源、电源适配器、裸板电源、LED电源、模块电源、医疗电源、工控电源、通信电源、光伏逆变电源、数字电源等多个系列。
报告期内,公司经营业绩和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经过多年积累形成的自身竞争优势得到继续保持和不断增强,为公司进一步开拓市场、发展壮大夯实了坚固的基础。
针对电子元器件行业发展现状,公司始终坚持技术先进、品质稳定的市场战略,形成了以磁性元器件为基础,以电源及特种变压器同步开发的产品技术创新战略。公司将技术创新作为业务升级的核心驱动力,产品研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形成“磁性元器件和特种变压器推动电源进步,电源带动磁性元器件和特种变压器发展”的技术发展路线。在多年磁性元器件、电源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过程中,公司培养了大量的设计研发人才,形成了一个专业理论扎实、研发实力强、经验丰富的研发设计团队。
公司研发团队在产品研发、设计阶段对每一个细节进行优化,对产品的材料成本、工艺、质量进行充分考虑,做到产品研发与设计上的低成本、高可靠性,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大幅降低了产品制造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节约了资源和能源。
报告期内,公司及其子公司已取得发明专利37项,实用新型专利207项,外观专利53项。公司较强的研发能力保证了公司可以持续向市场提供质量高、性能可靠、较低成本的产品,为公司赢得了良好的市场口碑及优质的客户资源,也为公司的持续盈利提供了保障。
由于磁性元器件和电源产品作为电子电气设备的关键核心元件,为保证电子设备运行的稳定性,降低故障率,下游客户对产品的可靠性、稳定性、安全性有着严格要求。为确保公司产品和服务质量满足下游客户的要求,公司借鉴国际先进的质量管理模式,采用国际通行的质量管理控制方法,对产品质量实施全程监控,在采购、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建立了一系列质量管理制度并得到有效执行,极大提高了公司产品质量。
公司目前已经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IATF16949质量体系认证、ISO45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等。公司产品已通过UL认证(美国)、CUL认证(加拿大)、CB认证(ICECC成员国)、CE认证(欧盟)、GS认证(德国)、VDE认证(德国)、SAA认证(澳大利亚)、PSE认证(日本)、CCC认证(中国)、CQC认证(中国)、PSB认证(新加坡)、EAC认证(俄罗斯)、SABS认证(南非)、KC认证(韩国)、ST(马来西亚)、TISI(泰国)、NOM(墨西哥)、BIS(印度)等多个国家(地区)的安全认证,同时也通过了GE集团、松下集团、伟创力集团(603012)、法雷奥集团、比亚迪(002594)等数十家客户的产品认证。在长期的合作过程中,公司保证了稳定的产品质量,为进一步开发客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优质的客户资源是公司未来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公司通过多年的积累,凭借良好的产品质量、大规模高效率的生产能力、快速响应的研发实力、良好的售后服务,已成功成为多家国际高端电子设备厂商的供应商。公司已与多家世界 500强或行业龙头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一方面,该等优质客户为公司提供了大量订单,保证了公司拥有稳定、充足的成长空间;另一方面,在与优质客户的长期合作中,公司可及时掌握下游高端客户的需求变化,保证产品始终位于技术和应用发展的前沿。
根据报告期的经营情况来看,公司产品的技术水平、质量均获得了客户的认同,稳定优质的客户资源不仅为公司带来了稳定的营业收入,而且提升了公司产品品牌的市场知名度,为公司长期持续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下游终端客户对产品性能和服务重视程度日益提高,企业品牌综合体现了企业产品质量与性能、设计水平、售后服务等因素,良好的品牌美誉度和知名度是用户选择产品的主要依据之一。“京泉华”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已成为公司竞争的重要优势。依托于产品的良好质量及优质服务,公司在其广大的客户群体中获得了较好的口碑和较高的声誉。近年来,公司获得“广东省著名商标”、“广东省全国名牌”、“深圳市知名品牌”、“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第六届深圳市自主创新百强企业”等荣誉,以及被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评定为企业信用等级AAA级,已连续多年荣获“中国电子元件百强企业”称号。
公司积极引入“三化一稳定”管理方式及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三化”即:管理IT化、生产作业自动化、人员专业化;“一稳定”即:关键岗位人员相对稳定。“三化一稳定”管理方式是全球 500强客户的倡导及要求,也是符合公司目前及未来发展实际需要的管理抓手;通过积极实践、不断提升,在产品质量体系以及作业效率等方向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公司按照《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GB/T23020-2013)要求完成了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建设,通过信息化管理系统,提升了产品品质、市场占有率、产品全生命周期追溯能力,促进技术和品质优势的持续优化。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建立,标志着公司在研发、生产、销售和财务领域具有精细化管控能力,体现了公司在信息化建设、运用及管理上的核心竞争优势,有利于公司围绕战略目标充分挖掘资源配置,深入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
公司凭借多年的研发生产经验,以及与众多优质客户的长期紧密的合作,对产品市场变化和用户需求的变化已能做到及时预测和快速市场反应,实现技术设计同步更新,最大限度满足客户需求。公司研发团队与客户研发团队直接沟通、全面紧密结合,形成高效的互动关系,不仅可以按照客户的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提供高性价比的产品,而且可以将这种互动延伸到整个的产品生命周期,甚至新产品的联合研发阶段,与客户共同提升、改进产品和研发新产品,快速提供市场需要的新产品,形成长期稳定的互惠互赢关系。
公司始终坚持产品多元化的综合业务模式,现有产品已基本覆盖新能源发电及储能、UPS电源、新能源汽车及充电桩、新能源汽车、数据中心、工业控制、数字电源、消费电子、家用电器等领域,多项产品取得国家或行业权威认证鉴定,可为客户提供一站式供应、一体化服务,具备提供开发、设计、生产、销售、服务一体化解决方案能力。
公司2023年销售与2022年相比略微增长,2023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5.94亿元,同比2022年上升0.36%。其中内销金额18.81亿元,占比72.52%;外销金额7.13亿元,占比27.48%。
公司2023年度利润同比下降较多,营业利润2,490.75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83.14%;利润总额2,223.20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85.0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417.27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76.09%。
业绩变动主要原因系本报告期内,公司部分产品销售价格有所下滑,导致销售不及预期以及毛利率下降。同时,由于公司新设生产基地相继投入使用,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公司期间费用同比增加。针对公司业绩下滑的情况,公司主动开展聚焦主业的战略调整,增强组织能力、优化流程,积极实施降本增效措施,加强供应链管理,不断提高公司运营决策效率及市场竞争力。
公司未来将始终围绕“成为一流的电源系统解决方案及相关磁性元器件的提供者”的企业愿景,深耕现有核心主业,秉承“为先进电气产品制造商提供更佳选择”的公司使命,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擎,紧跟行业技术发展趋势,继续挖掘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潜力,抢抓新能源领域(光伏发电、新能源汽车、储能、风能、充电桩等领域)发展机遇,驱动公司未来持续发展。通过自主研发或引进现代化技术和设备,进一步提升生产制造的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继续扩大生产规模,持续提升产品品质,不断促进产品结构调整,进一步拓宽公司产品应用领域,提升公司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公司将继续本着“创新进取、务实高效,追求顾客满意度,始终如一为顾客的满意而努力,满足并争取超越顾客的期望”的经营理念,持续为客户提供优质产品和系统解决方案,实现客户与公司双赢,致力于成为业界一流的电源及磁性元器件制造商。
未来公司将凭借现有优势,深度挖掘市场和客户需求,持续提供贴近客户需求的产品和服务,从而进一步加强公司的竞争实力,提升公司的盈利能力,实现公司收入和利润的持续增长。2024年公司的发展重点主要围绕加大市场份额、智能制造及产品扩充、科技创新计划、人才发展计划等方面展开:
公司深耕电子元器件行业二十多年,专注于磁性元器件、电源和特种变压器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积累了丰富的核心技术和生产经验,已成为了电子元器件行业内的重要品牌之一,具有较高的行业知名度和优质客户认可度。随着新能源应用领域不断扩大,以及汽车向“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方向发展,将为公司产品带来需求量和附加值的同步提升。公司将牢牢把握住良好的市场发展机遇,通过本次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的实施及对现有生产设备进行技术更新升级等方式,进一步扩大公司的生产规模,提高生产制造的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从而更好的满足客户的需求,实现规模效益,提升公司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与此同时,公司还将积极进行轨道交通、智能家居、医疗电子、安防电子等下游应用领域相关产品技术研发,通过对公司产品技术升级,不断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优化公司产品结构,巩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领先地位。
公司紧跟最新技术应用及市场、技术发展趋势,开展行业前瞻性技术研究。公司建设有深圳市市级研究开发中心(技术中心类),未来将充分利用创新技术平台的作用,深度开展包括大功率电能变换控制技术节能装置、分布参数一致性的精确控制高频磁性器件、BMS管理系统、新能源汽车充电模块及充电桩、无线充电器等产品技术的研究,依托项目、制定规划、重点攻关,实现一批具有国际或国内领先水平的技术突破,充实和提升科研平台的研究、验证水准,争取用三年时间建成电能变换与控制领域国家级、高水平的研究中心或实验室。
公司一直坚持技术驱动市场战略,以技术创新作为业务升级的核心驱动力,结合本次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的实施,公司将继续加大研发技术人员的培养和引进力度,进一步夯实科研人才的梯队建设,继续加强实施“菁英计划”,每年从国内外一流高校引进优秀毕业生充实研发队伍,力争用三至五年的时间,逐渐形成科研人员自主培养机制,形成专业齐全,功能覆盖产品开发、项目预研、测试验证等完整的人才平台体系。与此同时,继续完善产品研发管理机制及人才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研发技术人员创新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强研发队伍实力,提升整体创新水平。
公司所处行业属于充分竞争行业,凭借持续的技术和研发积累、精细化的管理、良好的客户关系等优势,公司处于国内大型专业厂商行列。一方面随着国际产业转移的进一步深化,行业技术的快速发展,全球分工体系和市场竞争格局可能发生较大变化;另一方面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下游相关行业市场景气度存在周期性波动,可能使得部分客户减少向公司采购,导致公司面临订单减少的情形。若公司不能准确判断产业发展方向,紧跟行业技术发展趋势,将可能失去现有的行业和市场地位,公司将面临市场份额及盈利能力下降的风险。
公司生产经营所需的主要原材料是铜材、矽钢片及配套材料。报告期内,公司直接材料占总成本的平均比重较高。近年来,受市场需求和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铜、钢等大宗商品交易价格波动较为剧烈,并直接造成铜材和矽钢片价格的较动,主要原材料价格波动增加了公司的生产经营的难度,并可能导致产品销售成本、毛利率的波动。公司可以借助研发、规模生产、质量保证和客户服务等优势,通过与客户议价将部分原材料价格的波动向客户转嫁,但由于价格调整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公司仍面临着主要原材料价格波动对公司经营业绩带来不利影响的风险。
随着汇率制度改革不断深入,人民币汇率波动日趋市场化,同时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也影响着人民币汇率的走势。公司出口业务主要采用外币结算,因此受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影响明显。汇率波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影响产品出口的价格竞争力,人民币升值将一定程度削弱公司产品在国际市场的价格优势;另一方面汇兑损益造成公司业绩波动。针对因汇率波动可能带来的汇兑损失,公司加大收款力度,加快应收账款回笼速度,减少汇兑损失。同时,公司也加强对汇率变动的分析,及时掌握外汇行情,并据此适当调整出口产品定价,未来若公司不能采取有效措施规避人民币汇率波动风险,则公司盈利能力将面临汇率波动影响的风险。
(四)海外业务拓展风险报告期内,公司已将产品出口至多个国家和地区,并将进一步加强对东南亚、欧洲和北美市场的推广。然而,拓展海外市场可能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当地政治经济局势、法律法规和管制措施的变化都或将对公司海外业务的经营造成影响,此外,若公司的海外业务管理和售后服务跟不上,也将阻碍海外业务的拓展。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太阳能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比亚迪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京泉华盈利能力较差,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国新能源盈利能力较差,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创力集团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更多
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